云
居
山
新
志
序 一
云居山真如禅寺,江右名剎。自唐元和初年道容禅师肇基以来,法灯长燃,时逾千载。曹洞宗二祖道膺禅师于此弘法传宗,树百丈农禅之家风,标新丰顿悟之法门。三十余年,僧众数百,规模恢宏。其后法脉续延,代有高贤。然世事沧桑,寺宇屡有废兴。抗战期间,日机轰炸,殿阁楼台,顿成废墟。当代禅宗高僧虚云老和尚,瞻礼祖庭,蒿目荆榛。于一九五三年率弟子登山,兴废继绝,备历艰辛,禅风再振,古剎重光。『文革』浩劫,道侣星离,寺遭毁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僧众重聚,道风淳正,渐复旧观。
近年, 一诚大和尚住持真如禅寺,重修殿宇,扩大规模,寺貌曰新,道誉日隆。于农禅之余,留意佛教史乘之整理,羣力重修《云居山新志》,广为采访,深入搜寻,于前贤伟业、寺宇废兴、山川景物,记述翔确,补旧志之未备,洪史学之参考。裨益文化,厥功匪少。今于付梓之际,属序于余,爰书数语,以表赞叹。
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五年佛吉祥日
赵朴初序于无尽意斋
序 二
云居山座落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南隅,乃幕阜山之余脉。其巅四周峰峦崔嵬,中央坦然平正,宛如莲花,故前人称之为『莲花城』。真如禅寺居城之中央,自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道容禅师肇基开山以来,迄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素以梵宇庄严,清雅绝俗,景色古迹荟萃见称,引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游览,上香礼佛,多有题咏。苏轼赞之为『冠世绝境,大士所庐,四百州天上云居。』
继道容禅师主法席者为道膺禅师。师系洞山良价之法嗣,于此弘扬洞山家风,卒谧『弘觉禅师』。其时,衲子云集,常住千有五百余人,名震朝野,崇为『洞宗道场气其后高僧辈出,当中有道齐、契环、佛印、佛果、洪断、颛愚、晦山、燕雷、虚云等。
沧海桑田,真如禅寺几度兴废。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寇铁蹄践踏,寺宇烬为废墟,僧人四散。新中国成立之后,虚云老和尚登山,中兴云居,殿宇得以重修,金碧辉煌,规模宏大,僧众逾千指,冬则结七安禅,夏则讲经研教,中外钦风。『文化大革命』浩劫,真如禅寺再遭厄运。佛像经典,毁坏殆尽,僧人亦被遣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僧人重新管理寺院,江西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予以修复,又承香港圣一法师等集巨资相助。四方衲子,闻风而至,经历八年艰辛劳作,寺宇再展新姿,规模倍甚于前。此皆赖佛天垂荫,檀护宏施,四众辛勤而为之也。
予来山三十余载,远承祖恩,近得师诲。公元一九八五年,众举不才继主法席。农禅之余,踏遍山野,查勘历代住持高僧塔墓近百座,其中年久失修,倒塌破损者甚多。近年来,修复旧塔四十余座,又新建虚云老和尚及悟源、朗耀、海灯、性福诸师之塔。目睹山寺面貌苏新,香火鼎兴,思念先辈恩光不可没,废兴历程当记载,于是乃萌新修山志之愿。
云居之有志书,始于清康熙年间。为燕雷元鹏禅师主修。公元一九五九年,虚公亦有重修山志之意,苦于条件不足,乃请岑学吕居士将旧志重新编辑,略加增补,再版流通。『文化大革命』期间,二版旧志焚毁,所剩无几。况旧版志书内容缺漏不少,考据失确亦多,寺业权属界线欠明。加之近代虚公重兴云居之殊绩,功当大书,新近名人题咏也应收载。为记述兹山古今兴废之迹,颂扬先德创宗弘法之功,保存名山形胜之美,乃有新修山志之举。
经聘江西省志编辑室朱祥清、何明栋、廖震赓诸先生,遍览坟典文献,广考遗物残碑,博访耆老新秀,积数年之辛劳,新志于公元一九九0年夏完稿。又得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赐题书签。
予经时数月审阅全稿,感其洋洋数十万言,上自开山,下迄当今,内容丰富,记载详确,考据亦较精明。使千载传灯,历历在目,可谓光前裕后,继往开来,名山有幸,法门有幸。然时间仓促,误漏难免,仍有赖于教内外大德方家有以赐教。予忝列主修,在此书付印之际,略述原委以为序。
释一诚衍心 序于云居山丈室
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五年
公元一九九一年
凡 例
一、本志记述范围以云居山四至为界,内容则包括全山寺院与塔墓、自然景观、人物艺文等方面,以佛教在云居山的传播发展历史和现状为重点。
二、本志记叙历史,下限断于公元一九八九年年底。
三、本志正文部分采用编、章结构,章下则视内容之多少,或设目,或不设。全志凡七编、二十九章。
四、本志对时间的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前用历代年号,加注相应公元年份:成立后则以公元纪年。
五、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虚云老和尚登山中兴云居祖庭,功垂千古,特设《当代中兴志》一编以突出记述。对于本世纪八十年代历位住持中兴之宏业,已在诸编章中分述,此编中则不重复。
六、现存历代题咏云居山艺文作品甚多,限于篇幅,仅将载于正史与地方史志,以及已刊刻之文集中佳作收录。按体裁分章,同一章中则以作者俗僧之别以时间先后为序。
七、本着保存史料之原则,现存全山寺院和历代祖师塔墓资料均收入志书。前志有载记而今已无考者,仅录其名,以备后人查考。
八、本志资料来源,部分为实地考察或采访调查记录,余者皆辑自旧版山志和其它地方文献。限于篇幅,均不一一注明出处。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概 况
云居山,古名「欧山」。相传战国末年,秦兼并六国之际,楚怀王被骗人秦,楚将欧岌为保护怀王之后裔康王避难于匡庐。秦将王翦急追而来,混乱之中,康王走失,欧岌到处寻找不见,遂循入此山修炼得道。人们为了纪念欧岌,就称此山名曰「欧山」。后来,人们又以此山「山势雄伟高峨,常为云雾所抱」(《同治建昌县志》)于李唐之后,又将此山改名为云居山,简称【云山】。
云居山,座落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西南部,为幕阜山脉之余脉。其「山岳配天,庐阜标其秀:江湖纪地,彭蠡擅其雄。盘址崔嵬,尽渊称邃」。(晏殊:《重修真如禅院碑记》)其座落为东起南浔公路《即国道105之一段》,西抵武宁瓜源,南至周田,北临修河。即其东端为东经115度29分,西端为东经115度25分。南端为北纬29度。3分,北端为北纬29度18分。地域总面积约三百平方公里。
云居山居于武汉至南日日与九江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上。至永修县城涂家埠约三十里。沿南浔公路向北至九江为九十公里,向南到南昌为七十公里。云居山之山脊走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大部分山峰海拔均在八百米以上。其主峰五脑峰《亦称五老峰》,高度为海拔九百六十九点七米(一说,经中央卫生部测量队于公元一九六八年,测定为一千一百四十三米)。
云居山岩体岩石类型较为简单,以斑状二云母花岗石为主,次为黑云母花岗石、钾长花岗石岩及二长花岗岩。岩体中含锡、铜、铁、锌、铅、铌、萤石等。山体外围主要属前震旦系的板溪羣,有板岩、页岩、凝灰质长石英砂岩、凝灰质砾岩。云居山地貌多成陡崖及线状山问谷地。
云居山的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为东南风,最大风力为每秒31米《10-l1最小风力为零级。山上年平均气温为十三点二度《摄氏》,极端高温为摄氏三十四点二度,极端低温为摄氏零下一十一点九度。年平均无霜期为二百天,年降水量、为一千八百毫米左右,年平均有雨日为一百八十一天左右。
云居山山青林茂,植被完整,环境幽雅,整个区域属永修县森林资源及林木生产的主要基地,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四十余万立方米。云居山上有各类天然植物近二千种「其中高等植物一千余种。珍贵树种有青刚梁、金丝楠、八角茴、水杉、冶杉、柳杉、罗汉松等。分布在真如寺内外的近二.十株有活化石之誉的银杏树,树龄大多都在百年以卜」,有的甚至相传为唐代道膺禅师所植。云居山山顶至今仍有五株属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之一的柏乐树。野生果树在云居山更是到处可见,猡猴桃、双季板栗、杨梅尤其为多。珍贵的观赏植物则有罗汉竹、花竹、杜鹃、葫栀子、兰苴等。而且,云居山上还有前胡、桔梗、百活、何首鸟、黄精、淮山、茯苓、党参等名贵中药材百余种。动物资源方面,至今保存常见,而且数量不少的有野兎、狐、狗獾、獐、粟鼠、白鵰、画眉鸟、黄莺、猫头鹰等百余种。其中列为国家级保护珍贵动物有华南虎、梅花鹿等,属于二类保护动物的有穿山甲、孺猴等。如今人们若在云居山的深林之中,是时常可以过.上白鹇锦鸡惊飞,獐麂冤麋奔突的场面的。
云居山不仅山势雄险,而且南北麓受潦、修两河相夹持,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九点六。同时气候清新凉爽,环境保护较好。据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于一九八五年对云居山环境质量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山地表层土壤中,铜、铅、锌、砷含量虽稍超过世界土壤含量平均值,但均在常见范围之内.大气质量良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悬浮微粒等项指标,符合国家大气二级标准。山地遍布清泉溪流,水质洁净。山下修河水质亦好,其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硝酸盐氦、氰化物、砷等的含量,均符合国家地表水二级标准,唯挥发酚略有超标。虽然在云居山北俪边缘处,有星火化工厂,但由于厂方对防治污染措施得力,未造成明显危害。除此之外,云居山内无其它大型工矿企业和污染源。因而,至今整个云居山无峰不林,遍地皆翠表水质好,大气含尘低,基本无噪音,无地方性疾病,堪称环境质量优良。
云居山不仅物产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而且山势雄奇,嵯鳄峻岣,层峦相望,若插云霄。登上山顶,入目的是群峰环抱,翠色相映,宛若美丽的一「莲花城」。其中心坦然平正,四周峰围,列岫崔嵬。其间丛篁茂集,流泉淙淙,景色旖旎.‘幽雅宜人。而屹立于莲花城中央的千年古剎:真如禅寺,更以其悠久的历史,及其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得到人们的景仰,而蜚声海内外。
早在唐宪宗元和初(公元806----810年),道容禅师结茅于云居山南麓,开基并建保定寺。后,司马头陀至此过访,二人同登云居山山顶,见此处「四周峰围,外壁立以千仞」,但其中央却「坦然而一方」,「地平如掌,湖澄似镜」,遂治基建寺,(清康熙皈《云居山志》卷七)冠名曰【云居禅院】。此后,道容禅师与其弟子全庆、全海次第继居约七十年.。至唐宗中和三年《公元S83年》,曹洞宗第二世祖道膺禅师应豫章南平锺王之邀由庐陵(今江西吉安》转锡云居,集曹洞教义之大成,传灯阐教,弘扬法旨,前后达二十余年。由此,【云居禅院】声名大振,门徒云集,极盛时多达干余人。僖宗赐额为「龙昌禅院」。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道膺禅师在寺中圆寂,唐昭宗下诏赐谧号「弘觉大师」。
五代至宋初,相继有道简、道昌、怀岳、怀满、德缘、智深等禅师住持龙昌禅院,皆提倡曹洞宗风。此后,又有法眼法嗣清锡、道齐、义能、慧震驻锡于此,法眼禅风盛行。至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法眼巨擘环禅师来寺住持。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亲书飞白体【真如禅院】额赐寺,从此,「龙昌禅院」改名【真如禅院】, 一直相沿至今。契环禅师住持期间,看到寺内建筑多有损坏,遂募款重修。数年之后,寺院面貌为之一新。晏珠撰《重修真如禅院碑记》,详细记述此次修葺之盛况。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9-1077年云门宗第五世祖佛印了元禅师住持真如禅院,达数十年。其时名士苏轼、黄庭坚等经常登山探访,多有诗文唱和,并留下谈心石等古迹。同时,寺内香火鼎盛,住僧多达五百余人,禅风盛极一时。而且,常住丰裕,庄庵四十八所。仓庚储峙,纤细毕具,成为江南名剎。四众倾向,名动朝野,宋神宗特赐高丽磨衲金钵。继佛印了元禅师之后,云门宗晓舜、自宝、守亿等先后执掌法席。而后,临济宗人仗锡、元佑、高庵等次第为真如禅院方丈。其中高庵禅师,为南岳下第十五世。主寺期间,为人表里端劲,风格凛然,僧众敬为楷模。
至南宋建炎元年圆悟克勤禅师奉宋高宗「天下名山,惟师择住」之诏,游至云居山,看中了真如禅院,受命为住持。一时,衲子闻风云集,达五百余众。禅风之盛,甲于江右。不久,金兵南侵,真如禅寺惨遭蹂躏。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南岳下第十五世法嗣法如禅师来到真如禅寺,就任方丈。招集四方侩众,弘扬「农禅并重」之祖训,「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同时,率众重建寺宇。到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完成重建方丈、法堂等建筑之后,相继新建的大雄宝殿也告落成。在大殿佛台之下筑一石室,埋入铜像一尊、佛牙一枚,舍利檀贮以宝匣,以及铜镜、烛台、香炉等物。又刻制《大佛宝殿地宫铭》青石碑一块,一并藏入。其时,高僧妙喜与竹庵禅师结茅于云门寺修行,共同篡辑《禅林宝训》和《颂古篇》,辑汇前辈高僧语录数百篇。
到元代,云居山真如禅寺曾一度弘扬藏传佛教,寺后保存至今的二座藏式喇嘛塔即为此一时期的遗物。
元末明初,战乱频仍,真如禅寺屡遭兵燹。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附近的豪强痞棍又强废寺田为湖,肆意侵掠寺产,真如禅寺更为衰败。到明嘉靖末年,真如禅寺殿宇大多倾圮,僧人也多已星散。其间,紫柏尊者(达观真可)云游至此,目睹名蓝零落,感慨万分,赋诗叹道:「千尺盘桓到上方,云居萧索实堪伤。赵州关外秋风冶,佛印桥头夜月凉。唐宋碑题文字古,苏黄翰墨藓苔苍。最怜清静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北京万佛堂住持诸缘洪断和尚,在北京与紫柏尊者相见,得悉云居祖庭破败不堪的消息,毅然荷策南下,来到云居山,立志复兴之。首先率众闭关三载,整肃家风。此后即大动土木,复建寺宇。此举为虔心向佛的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得知,即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l596年)遣太监到真如禅寺挂幡,赐与黄金紫衣等法物,施内帑铸造千华卢舍那佛铜像,高可及丈,雄伟壮丽,并颁赐《大藏经》全部六百七十八函。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l6O3年),皇太后再次遣使赐真如禅寺法器与钱币。三年后,真如禅寺新建大雄宝殿及新塑释迦牟尼佛像落成。在佛像座下又增瘗渗金释迦牟尼像一尊,另配宣铜盒、佛顶珠、梁公砚等物,加放地宫铭碑一块。到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寺内新建藏经楼竣工。神宗御书区额楹联赐真如禅寺,以示嘉勉。所书禅堂联云「智水消心火,仁风扫世尘」。区曰:「寡过未能」。为整肃道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洪断和尚特地从江苏句容宝华山慧居律寺请慧云古心律师来真如禅寺弘演毗尼。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寺内的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山门、僧寮禅房等相继建成。经过数年的整修,真如禅寺重新振作,规模甚至超过前代。住寺僧人也增多至四、五百人。对于这次真如禅寺的修愎重建工程,丞相大学士张位曾撰《重修云居寺记》志之。
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t2年),六十三岁的洪断和尚决定离开云居山,返归北京。离山时,洪断和尚将自己的徒属分遣到各小寺庵。曾经出力较大,襄助师父兴复云居山的高徒常慧味白,受遣住守祗树堂。常元、常月等人则到瑞州府(府治今高安》上高、奉新一带。洪断和尚此举本意为虚「十方常住」以待高贤,但真如禅寺却因无得力人经营,僧众不和,险成沙散。当时有艾城护法熊德阳见此情景,出面邀请常慧味白禅师上山掌理真如禅寺寺务。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常慧白禅师等礼请颛愚观衡禅师前来住持真如禅寺法席。颛愚禅师上山之后,在率众如法修持的同时,倡导不靠「外缘」的生活。大家艰苦朴素,齐心劳作。颛愚禅师坚持与众同劳,共赴艰辛。曾组织十八个僧人,花了三年时间,叠砌了长达百余丈的「罗汉垣」。在住持云居山真如寺七年中,颛愚禅师与僧众一道,遵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祖训,「。。。。正法轮,田一片,诸佛众生同一贯,百千三昧此中生。。。。诸佛子,同我去,深泥田里好相聚,拽耙鞭牛真快活。。。。」《《插田歌》》,就这样,颛愚禅师在主寺的七年里,多有建树,真如禅寺随之也出现了一番兴盛景象。
颛愚禅师退居之后,由其弟子方融继任住持。在此之后,时值明末清初,时局动荡,真如禅寺复陷颓境。寺内殿堂芜塌,僧徒不守。典册碑碣,失散殆尽。山林田产,废为民业。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名僧晦山戒显禅师自庐山归宗寺应请来主云居。这次晦山戒显住持长达十年之久,其间苦心经营,致力于寺庙的重建与恢复。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大雄宝殿、香积堂等次第告成。施工之中,晦山戒显禅师又主持将一尊铜弥勒佛像、 一枚玉章分别埋藏于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佛座之下。同时,制作木碑一块,亲撰记文, 一并埋入佛座之下。与此同时,四方僧众又闻声而来,寺内又集至五百余人。戒显禅师住持云居山期间,还撰写了《禅门锻炼说》等著作。
继晦山戒显禅师之后,其法徒燕雷元鹏禅师就任真如寺住持,时当康熙初年。元鹏禅师继其师未竟之功,且发扬光大,在寺内大兴土木。至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新建的禅堂、方丈、千斋堂等建筑即告竣工。与此同时,元鹏禅师还继承颛愚,晦山二前辈的遗愿,完成了《云居山志》的编纂。全志凡二十卷,列有山水、创建、住持、过化、事迹、寺记、录序、书问、诗、词、杂录,事略诸目。其内容既详细记载了云居山的山水、桥梁、殿堂、楼阁,以及五龙潭、赵州关等景观胜迹,又追叙了自唐代道容禅师开山以至其时的重大兴废事由。同时,又详细记述了寺内历任住持以及曾过化于本寺的诸多高侩名师的宗源嗣系。卷十四至十七中,还收集了白居易、皮日休、朱熹、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名士骚客游山谒寺后的题咏诗词曲赋数百篇。时任建昌县(今永修县)知县李道泰和明进上、乡绅熊维典分别为是志撰序。
继元鹏禅师之后,明熙和尚一度住持真如禅寺。到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智根禅师就任真如禅寺住持。清代中后期的百余年间,社会动荡,外侮屡至,真如寺也长时间地陷于衰落之中,名声久寂。
直至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净尘禅师继本尘禅师之后住持真如禅寺,寺中方有生机,寺宇得到修恢重建,僧人也渐集至百余。寺中僧众齐心协力,在净尘禅师的带领下,重修了禅堂、客寮等建筑。三年后,改由昌桂禅师任真如禅寺住持。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昌桂禅师退居,复由净尘禅师任住持。
抗日战争期间,真如寺也惨遭蹂躏。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三月十九日,日本侵略军借口云居山「兹山险峻,易伏游兵」,竟然用燃烧弹炮轰真如禅寺,寺内诸殿宇楼阁大多被毁,就连大雄宝殿上覆盖的铁瓦有的也被烧毁熔化了。此时,寺中仅有的十三个僧人为了免于遭难,被迫四处躲藏。日本侵略者来到真如禅寺之中,把财物抢掠一空。珍贵的明代庐舍那佛铜像因搬不走而抛弃在荒草之中。日寇走后,僧众草草垒起大寮三间,权为殿堂。同年,净尘禅师再次离任。后来,由于环境恶劣,寺中僧人又日渐减少。到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寺中仅留下释性福等四人。
公元一九五三年,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来到云居山,看到这座经历千年的祖师最胜道场破败不堪,感慨万分,仍发愿重兴。消息传出,四方衲子云集而至。第二年开春之后,寺内侩众即在虚云的主持下,报政府批准,组成「僧伽」农场、下分为农林与建筑两队。农林队负责开垦荒地,造田种稻,植树造林,砍竹伐木,加工产品。建筑队即从事修复重建寺院事宜。经过共同勤奋劳作,年内即开垦出水田六十余亩,早地十余亩。水田所种水稻秋季就收获了谷子百余担,部分地解决了寺内侩众的口粮问题。早地上所种蔬菜和红薯等杂粮也得到丰收。建筑队于年内五、六月间,就完成了二层楼砖木结构藏经楼建筑,以及碓坊、牛栏等。
公元一九五五年,真如禅寺僧众的人数仍有增加。同时,大家在虚云老和尚的主持下,继续进行农林生产与修复重建寺院的劳动。至夏收时,已开垦出水田一百四十余亩,旱地数十亩。年内,还完成了香积厨、库房等的建筑。冬月,虚云在真如禅寺内开设「自誓受戒方便」法门,为数百四众弟子授了三坛大戒。这一年里,真如寺常住委托性空和尚在苏州觅回清康熙年间元鹏和尚主修的《云居山志》,虚云亲撰《云居山志重刊缘起》,发起重刊山志。
公元一九五六年,真如禅寺的修复重建之举进展加快。年内,相继完了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駄殿、虚怀楼、云海楼、斋堂、客堂、报恩堂、西归堂、钟楼、鼓楼等土木建筑工程。与此同时,虚云还组织僧众对明月湖、碧溪、改溪的疏浚。冬月,又开始了自张公渡至真如寺登山大道的修建工程。这一年内,真如禅寺在农林生产方面也得到较大的丰收,共收获到稻谷四万五千多斤,杂粮两万六千多斤。同时,营林造林数百亩,所出产的竹器、茶叶、银杏、笋干等也得到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另外,这一年里,释海灯从上海来到云居山,在虚云的安排下,原住持性福和尚退居,海灯法师升座就任真如禅寺方丈。八月,由虚云与海灯和尚共同主持了讲经法会。会期长达四个多月,海灯法师为数百四众弟子开讲了《楞严经》。到了公元一九五七年,真如禅寺修复重建工程大体完工。新建的功德堂、祖师殿、禅堂、如意寮、上客堂、伽蓝殿、祖堂等陆续告竣。而且,诸殿堂内的佛像的塑建与加彩饰金也全部完成。此时的真如禅寺,不仅殿堂齐全,如规如仪。而且,规模甚至超过了前代。这次的修复重建工程之所以能进展快,成效高,寺内侩众在虚云老和尚精心组织与安排下共赴艰辛,奋力劳作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也与海内外诸善信檀越的大力相助是分不开的。他们多为虚云老和尚的法嗣或归依弟子,其中有旅居香港的圣一、宽慧、云海、度轮等法师和林远凡等居士,菲律宾的性愿老法师,加拿大的詹励吾居士夫妇,印度尼西亚的海涵法师,美国的知定法师,马来西亚的郑真如居士,柬埔寨的宏义尼师,以及上海简玉阶居士、香港吴宽性居士等捐资甚多,上海梅宽辉居士为佛像贴金供养黄金八斤。
公元一九五七年秋,经过多方协商,原「真如禅寺侩伽农场」挂靠于省属云山垦殖场,成为经济独立核算,保持宗教活动和个人修持自由的「侩伽生产大队」。年内,在虚云老和尚的主持下,海灯和尚又在寺中开讲《法华经》。期间,得到侨居南洋槟榔与的陈嘉庚先生的嫂嫂王碧莲居士的资助,寺内开办了「佛学研究苑」,择寺中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比丘就学其中。到冬月,寺中结禅七三期,参加者不但包括真如禅寺及云居山诸小寺僧众,而且还有不少专程从香港以及内地其它省市闻讯而来的四众弟子。到这年年底,经过数年的恢复和修建,真如禅寺的面貌焕然一新,常住僧众也多达二百余人。
到公元一九五九年七月,委托香港岑学吕居士整理编辑的《云居山志》脱稿。是志计二十二卷,卷首配有真如禅寺大雄宝殴等处照片十六帧。虚云抱病撰写了《重建云居山真如寺事略》和《云居山志重修流通序》。分别详细地记述了自一九五三年秋以来,主持修复重建真如寺的具体情况,与此次修志的缘起及其经过。此后,是志交由香港志莲净苑与佛经流通处联合出版,流通于世。同月,由虚云老和尚主持新建的【云居山海会塔】在赵州关外东南侧百余米处落成。
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三日一时四十五分,虚云老和尚为众人留下遗嘱之后,在云居山茅蓬内圆寂。九天之后,骨灰奉安于云居山海会塔内。
公元一九六六年六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七月十八日,南昌市和永修县千余名【红卫兵】、【造反队】蜂拥来到真如禅寺,进行所谓「破四旧」。寺中佛像、经书等多遭毁坏,所剩无几。同时,寺内的百余名侩众有的被强令还俗,有的遭遣送回原籍,有的则下放到农场当农工、林工。仅留下的释一诚、释达定等四人也被强令改为农工。真如禅寺则被改为云山垦殖场红山分场办公室。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元一九八0年,释悟源等十余人联名上书省有关部门,请求落实宗教政策,恢复真如禅寺。同年,省宗教事务处等部门组织联合调查组,深入云居山进行实地调查,结束时写出了有关调查报告上报江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公元一九八一年三月,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下达了「关于解决云居山真如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问题的意见」文件,强调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决定恢复云居山真如禅寺为宗教活动场所。四月十八日,释悟源率僧数人入住进真如禅寺,开始恢复如规如仪的宗教活动。并且在当月立即着手修葺藏经楼。五月,举行真如禅寺寺庙职事会议,释悟源任住持。八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达赣府厅(1981)27号文件,转发江西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关于云居山真如寺的情况调查和处理意见的报告》,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紧落实。当月,云居山真如禅寺的修复重建工程正式开始。年底,永修县人民政府下达文件,批覆同意恢复云居山僧伽林场。
公元一九八二年初,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达赣府厅(1982)21号文件,确定云居山真如禅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之一。同时,人民政府再次拨款修葺真如禅寺。消息传出后,海内外四众弟子,尤其是旅居东南亚的虚云老和尚的弟子,纷纷捐资相助。香港圣一法师、意昭法师、衍济法师、方丽居士,新加坡的惟坚法师等出力尤多。正是这样,在方丈及各职事的组织领导下,僧众同心协力,共赴艰辛,真如禅寺的修复重建工程进展很快。公元一九八二年秋,肃穆端庄的「虚云和尚舍利塔」建成。九月十六日,在海会塔前隆重举行了「舄仰第八世祖上虚下云老和尚舍利塔」落成开光法会,海内外四众弟子百余人参加盛典。 到公元一九八四年,真如禅寺的修复重建工程取得较大成效。天王殿、大雄宝殿、虚怀楼、云海楼、报恩堂、钟鼓楼、藏经楼、斋堂等建筑,修葺一新。重建的禅堂、山门、赵州关、罗汉墙、双飞桥、罗汉桥、伽蓝殿、云水堂等建筑也陆续竣工,耗资达一百多万元,新建和修复面积计七千多平方米。新塑佛像二百二十余尊,配制了万年宝鼎、火典等大型法器。寺院规模和建筑工艺都已恢复和超过了一九五七年的水平。
而后,真如禅寺修复和重建工程又向前迈出了一步。新建了虚云老和尚舍利塔塔院、方丈寮等建筑。同时,对寺内外数十座历代祖师塔加以修葺。并把明月湖和碧、改二溪的数千米堤岸加砌花岗石护堤。到公元一九八九年,在纪念虚云老和尚圆寂三十周年之际,「虚云和尚纪念堂」在原云居茅蓬旧址上破土兴建。与此同时,自公元一九八一年四月,悟源和尚率僧众回驻真如禅寺以来,逐步恢复完善了传统的「农禅并重」的生活。当年以「寺庙管理委员会」进行分工,而后恢复按照佛律祖规和国家法律进行管理,方丈统理全寺管理大权,四大班首协助方丈主持佛事活动,诱导后学。八大执事各司其职,有职有权。每年正月通过请职的方式,使管理人材不断更新和充实,完善丛林组织。释悟源后继任住持为朗耀和尚。公元一九八五年四月朗耀和尚圆寂,当年九月释一诚升座为方丈。
在禅修方面,自公元一九八一年以来,坚持每日早晚上殿,坐香四支。每月初一、十五坚持布萨诵戒,以利禅戒并进。平时抓住时间专修。到了冬天五谷归仓之后,全寺僧众长住禅堂,专心参禅,以七七为期,精修深进。再者,在这近十年时间内,真如禅寺较为注意培育僧材。除平日有一定数量的僧人在禅堂坐长香之外,每年都选送符合条件的青年僧人分别至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山佛学院等进修深造。同时,于公元一九八二年、 一九八五年、公元一九八八年三次开坛为四众弟子数千人传授戒法。
在坚持如法修持的同时,真如禅寺方丈及各职事率领僧众在农林生产方面也取得不小成就。经过落实宗教政策,真如禅寺已得到归还的山林三千余亩,水田一百余亩,旱地数十亩。僧众奉守【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之祖训,坚持出坡劳动,精耕细作,勤奋不息,现在每年可收获稻谷近十万斤和一定数量的瓜果蔬菜。同时,每年僧众营林植树,伐木砍竹。摘制加工茶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现在,真如禅寺粮食与蔬菜自给有余。真如禅寺在奉守「农禅并重」祖训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深得海内外四众弟子的仰慕与敬重。同时,分别在公元一九八六年、公元一九八八年被评为全省宗教界为四化服务先进集体与寺庙生产自养先进集体,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奖励。
纵观千余年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如禅寺作为禅宗祖师最盛道场之一,对于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佛教的发展都产生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如前述及,早在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慧能祖师下第七世道膺禅师即驻锡于真如禅寺。在此主法三十余载。作为洞山良价禅师的嫡传法子,道膺禅师于此弘扬洞山法门,得法者十余人。其中同安道丕禅师得道膺禅师法,展转相传至浙江天童如净禅师,是为六祖下第十八世。日本希玄道元禅师从如净禅师受衣得法,将曹洞法系传至日本。至今,日本曹洞宗僧众仍将真如禅寺奉为曹洞祖庭之一。
到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诸缘洪断和尚自北京而来,兴复云居祖庭。经十多年苦心经营,真如禅寺盛况一时僧众达数百。期间,寺内维那师法秀禅师见人数甚众,拥挤不堪,于修行不便,就率部分僧众徙居圆通寺。而后,法派宏衍,传及南阳寺、惠云庵、岩前寺等,形成继真如禅寺而来的弘曹洞宗风的宗派。后来,至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诸缘洪断和尚离开云居山,返归北京。临行前,洪断和尚为虚「十方常任」以待高贤,把自己的十个徒弟从真如禅寺迁出,分派到附近祗树堂禅寺、关房、西泉寺、龙溪寺等。第七个徒弟常元、第八个徒弟常月甚至分派迁住到江西上高、奉新等县。此后,这些法嗣弟子在各地弘演曹洞宗法系。特别是常元、常月两人,其下属门人弟子代代相传, 一直到清干嘉年间仍兴盛不衰,以致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以洪断和尚禅学观点为核心的曹洞宗支派。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应常慧味白禅师等人之请,颛愚观衡禅师来到真如禅寺执掌法席。七年后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l644年),颛愚禅师在金陵(今南京市》清凉寺圆寂后,清初,其徒众将颛愚禅师全身塔迁建于云居山仰天塘,并在塔旁结茅守塔。后来,这些守塔徒众分别移住上方庵、瑶田寺、仰天窝、东瑶田寺等处,弘宗演法,逐渐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临济宗支派。
到清代中期,早年从真如禅寺徒迁出去的如渭禅师后裔,又回到云居山。从同安寺而来的法灯禅师在八间房附近开基创栖传寺,而后再传朴野禅师,相延传承,遍及南阳寺、慧云庵,逐渐形成临济宗其又一支派。与其同时,国外僧人到云居山真如禅寺参学求师的也多有所见。留存至今,清乾嘉时期建造的印度和尚塔可为一左证。
至本世纪五十年代,虚云老和尚驻锡真如禅寺时,海内外四众弟子纷纷登山参学访师。寺内僧众得虚云老和尚亲切敦诲,获益甚大。因而,随之培养与造就了一大批僧学人才。这些人才,现在多为一方法主,如现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香港芙蓉山虚云老和尚纪念堂住持济平法师、南昌市佛教协会会长兼佑民寺方丈戒全法师、吉安青原山净居禅寺方丈照禅法师等。
正因为这样,云居山真如禅寺以其突出的位置,悠久的历史,历代于此得法高僧之多,特别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尤以其奉守「农禅并重」之祖训,规矩严,道风正,农事忙,收获大,而得到海内外四众弟子的景仰。近几年,众多的四众弟子从海内外各地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朝山进香,礼佛拜祖,其中尤其从东南亚和台湾、香港而来的为多。公元一九五七年,仅来自海外及香港、澳门等地的僧尼就有一百二十人。其中香港六十六人,澳门十七人,马来西亚十六人,印度尼西亚二人,柬埔寨十人,新加坡八人,印度一人。到了公元一九八0年以后,这种朝山进香活动更加活跃,仅据公元一九八八年一年内不完全的统计,就有数万人次。其中来自海外及港、澳、台的就有一千多人次。不仅如此,真如禅寺内的僧人也经常应请到外地寺院参加或主持佛事活动。方丈一诚大和尚在近几年内分别应请参加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寺重建大雄宝殿奠基与广东乳源县云门寺的传戒活动。尤其是公元一九八九年八月,美国北加州万佛城法界佛教会主席兼万佛城总住持宣化法师,特地邀请真如禅寺方丈一诚大和尚前去参加万佛城举行的三坛大戒传授仪式,并担任尊证和尚,与此同时,真如禅寺的声望越来越高,经常得到海内外四众弟子的好评与称赞。公元一九八五年四月,以法界大学僧伽在家训练课总务恒持法师与法界大学副校长恒道法师为顾问,法界大学学士恒佳为团长的美国万佛城法界大学朝山团到真如禅寺进香之后,称赞其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寺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于公元一九八九年在上海召开居士座谈会上讲话时把云居山真如禅寺福建莆田广化寺、四川成都昭觉寺,列为「都是道风好的道场,可以树立为样板」。同时,自公元一九八0年以来,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法音》、江西省社联主办的《争鸣》,以及《江西日报》、《江西文史数据》、《永修县文史资料》、《九江市文史资料》等报刊杂志,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关于云居山真如禅寺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文章或報道。《江西画报》刊登有关云居山真如禅寺的照片。法国《宝镜三昧》杂志也于公兀一九八六年派出记者登山采访,并在该杂志的一九八七年第十一、十二期合刊中发表专题文章和照片。四川电视台、江西电视台、南昌电视台、九江电视台、江西电影制片厂等也多次来到真如禅寺拍摄电视节目或电影映片。 .
不仅如此,千余年来云居山以其山势雄奇,环境优美,景色旖旎,加上矗立于莲花城中央的著名佛教禅宗道场!!真如禅寺的悠久历史,高悟辈出,而吸引了多少名士贵宦,文人骚客登山游览,或参禅礼佛,或读经论道,或探胜访幽。在此之中,题咏抒情,相互唱和,留下了不少佳句绝作。其数量很为可观,至今尚存的文记铭序有二百五十余篇,诗词赋联则多达近千首《幅》。文以山题,山依文彰,世代相续,成为一笔有着较高价值的精神文化财富。
与此同时,云居山的旅游资源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公元一九八六年,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赣府字【1986】41号文件确认【。。。。。永修县境的云居山列为我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这几年来,云居山的旅游资源得到更为完善的规划与全面开发,以真如禅寺所在的莲花城为中心,佐以四环的云门寺、圆通寺、瑶田寺和祗树堂等为外围,佛教文化的【清、静、幽、雅】为特色,具有古寺僧塔、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岩洞幽谷、碧溪江湖以及山顶田园风光和珍稀动植物等七大类资源为内容的旅游区域,正在进一步开拓之中。
目前,云居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域内,已有起自白石港,抵达真如禅寺赵州关前,全长十五公里的白云盘山公路,与山下的南浔公路《即一0五国道的一段》接通。原有的分别自周田与虬津而来的南北两方向登山行人大道,畅通无阻。云居山山顶,有已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一千二百平方米的云山宾馆与建筑面积达二千平方米的云居山庄,共有近四百个床位的接待服务设施。同时,电力、电讯、供水、商业网点等也具有一定的基础。现在,云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业已完成,我们可以相信这一总体规划的逐步实施,云居山将继续以真如禅寺为重心,多方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为主体,兼具山岳、湖岛风光旅游及休息疗养等多功能的佛教圣地综合风景名胜区。
今天,云居山真如禅寺的修复重建工程业已告一段落。新兴建筑的【虚云和尚纪念堂】也已竣工。寺内僧家的【农禅并重】生活有了新的内容,在如法修持、培育僧学人才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僧伽读经班】正在举办之中,入禅堂坐长香禅修长年不断。同时,随着管理制度的完善,耕作技术的提高,机械器具的使用,使农林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真如禅寺正在为云居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开拓增添色彩。而且,对于续佛慧命,弘宗演教,为中国乃至世界佛教事业的发展,必将以千年祖师最胜道场的特定地位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章 全山寺庵
寺庵在云居山的创建,始于唐代。入宋之后, 一度形成鼎盛。据清康熙版山志记载,其时山上寺庵有数十座。但世事沧桑,山上的寺庵屡有毁兴。现在有遗迹的有十多处,有僧尼住守的则有九座。
瑶田寺 旧曾名保定寺。座落于云居山南麓罗燕公路北侧,即今云山垦殖场云山分场驻地观美村西偏北约四里处。据清康熙版《云居山志》记载,道容禅师曾先于此结茅修行数年后,方登云居山开创真如寺。由此可以推断,瑶田寺的创建至少当在唐元和年间以前。瑶田寺起初素为十方丛林,唐后期衰废。入明以后,曹洞宗法嗣延家和尚来此募化重建。其后,到圆通法秀禅师任真如寺维那时,看到寺内人众地窄,于修行不便,曾率部分僧众徒居于此,再建瑶田寺。明末清初,庆传禅师驻锡于此,领众重整屋宇,广招徒众,购置田产,兴盛一时。当时寺内田产多达六十余亩。人民国以后,寺中仍有多人常住供奉香火。解放初期土改时,寺中还保留有田地十余亩。到文化大革命,寺院遇浩劫,田亩被瓜分,僧众遭遣散。公元一九八0年,落实宗教政策,比丘尼法常率尼众数人于此重建。同年,落实寺院归还田地十亩,其中水田七亩,旱地三亩。在当家师释法常的主持下,寺内现常住尼众十多人。大家多方集资,苦心经营,已修复重建面积达七百五十多平方米,其中有砖木结构房四栋,偏房侧屋数间。相应辟设了大雄宝殿、韦殿、念佛堂、客堂、寮房、香积厨等。同时,新塑了饰金铺彩端庄肃穆的西方三圣、韦、弥勒等佛像。又修建了山门与长达三百多米的砖石结构围墙。与此同时,尼众奉守「农禅并重」之祖训,积极劳作,搞好自养。自公元一九八二年,平均每年收稻谷六、七千斤,黄豆二百多斤,油菜籽二、三百斤,花生一百多斤。近几年,已基本做到粮食自给,蔬菜自给有余。近年,瑶田寺已经永修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对外开放寺庙。
祇树堂禅寺 迹称「小庙」。座落于五龙潭东北侧约三里处,距真如寺常约八里。始建时间失考。有传说唐僖宗中和初年,道膺禅师曾先于此结茅修行,而后再到真如寺主席弘法。此后,僧人来此驻锡者增多,渐辟为一寺。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真如寺组成之一。亦屡经兴毁,其间明代最盛时住侩多达七十余人。解放后,释寂祥、宽怀等人在此修行【文化大革命】中,亦遭浩劫,房屋及佛像、法器等多遭毁坏。
公元一九七八年,释朗耀、一诚、寂祥、宽怀等先后来此搭茅蓬修行。后建砖瓦窖自制砖瓦,盖建屋宇。经数年艰辛,到公元一九八0年即大致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之旧观。迄今,已有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栋,以及香积厨、库房屋数间,总建筑面积达数百平方米。楼房大门东侧门额上方内壁嵌有旧时「祗树禅寺」扁额一块。楼下正厅辟为禅堂,楼上正厅设为大雄宝殿。新塑西方三圣诸佛像十余尊,法相端庄。现有僧二人常住于此,种菜地数亩。
小云门寺 座落于江上乡江上村西南侧,约十公里处山腰。距真如寺常住约二十五里。创建时间失考,相传早年匡真禅师曾于此静隐修道。明末,废为民居。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映明禅师来此,募化赎回重建。到乾隆末年,复遭毁又沦为民居。道光年间再次修复重建。其时规模较大,有牌楼、山门、大雄宝殿等建筑。抗日战争期,又为战火昕毁,仅余大雄宝殿之门框及云门禅寺门额。后有僧尼数人于结茅奉守香火。解放初期,住尼数人,留有山林数百亩,田地十余亩【文化大革命】,僧人被遣散,寺院遭毁。公元一九八0年,释觉顺自江苏徙此,发心重建。现经落实宗教政策,已收回山林近百亩,田地数亩。经数年艰辛劳作,现已复建大雄宝殿、禅堂、大寮、斋房、僧舍四栋,总计建筑面积达三百多平方米。近年,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住僧尼九人,于此修行。
上方庵 座落刘家砰,距真如寺常住约八里。创建时间失考,相传为茂如禅师开山,系云居仰天窝分支而来。至清代,香火较盛。丽中、古镇、雄寿诸禅师相继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建。清顺治时(公元1644---1661年)住寺僧人募缘再予重修。乾嘉时期,寺中香火较旺,先后有如渭禅师、文庵禅师等于此执掌法席。清代数种《建昌县志》均将其列为县内佛教丛林之一,入民国以后,渐为衰败。抗日战争期间,又遭日寇炮火轰炸。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春,因年久失修,殿堂大多坍塌。解放初期,寺中仍有人僧奉守香火。「文化大革命」中再遭毁坏,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公元一九八0年,慧参法师来寺驻锡,募款重建。同年,永修县人民政府也拨出专款,用于重建修复。
经慧参法师率众僧数年劳作,共赴艰辛。现在已重建三圣殿、禅堂、寮房、看山楼等建筑数栋,面积已逾数百平方米。同时,在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之中,有关方面先后归还了二百多亩山林,近三十亩旱地,五亩水田。现今有僧十余众常住于此,奉行「农禅并重」之祖训,如法修持,勤奋耕作,经济上已做到自给有余。同时,经永修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对外开放重点寺庙」,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
观音庵 座落于白云公路十一公里路碑西北侧,约一百五
岩前寺 座落于云居山西南麓九曲附近,距真如寺常住约二十二里。开山祖师及始建时门均失考。现仅有旧基可见,建筑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留有三进房墙,石门柱、石窗架、水池、石槽等遗物。
惠云庵 座落于云山垦殖场小里村林场西偏北约十九公里之山垄里,即现今云山垦殖场中药队附近,距真如寺常住约二十三里。据旧版《云居山志》记载,明代以前即有此庵,系以和尚法号而名「惠云庵」。民国前期,此庵香火较盛。有砖木结构建筑数栋,规模较大,但到抗日战争时遭炮火焚毁。后复有僧于此结茅而居。七十年代末期释光亮、圣求等在此修行。近几年因无人居住,房屋又遭损毁。现仍有数百平方米红麻石条块敷面地基可见,以及石制米臼、引水石槽等遗物。
楼传寺 座落于八间房外东北侧约三里许山麓,距真如寺常住约二十里。据寺后祖师墓塔碑记所载,此寺系清康熙年间由法灯禅师自同安寺而来此开基,下传溪白,再传朴野诸禅师。干嘉年间,鼎盛一时,而后遭毁。现仅可见数处残墙断垣,以及石臼、石水槽等遗物碎片。
云光寺 座落于北向登山大道十里处。开基祖师及创建时间失考。寺早已遭毁,现仅存部分寺基可见,并留有石柱数根,以及石臼、水槽等遗物。
祥瑞庵 座落于马嘴石半山坳上,距真如寺常住约十三里。开基祖师及创建时间失考。寺早已遭毁。现仅存后墙石板数块,以及部分旧址基石。
剃头庵 座落于白云公路西南侧鹅公岭上方,距真如寺常住约十里。开基祖师及创建时间失考。解放前已遭毁,现仅存部分旧基可见。
圆通庵 座落于云居山南麓,即瑶田寺西北侧约一里处。始建时间及开基祖师均失考。解放后五十年代尚有侩数人常住,「文化大革命」中遭毁。公元一九八二年开始修复,现住尼众六人。
乐牧庵 座落于白云公路五公里路碑东北侧,居八间房旧址东南面前方。开基祖师及创建时间失考。民国时期已遭毁.现仅留有部分地基,以及石臼等遗物。
卧龙庵 座落于北向登山大道十八弯处东北侧山麓。开基祖师及创建时间均已失载,寺亦早毁,现仅存部分地基。
洪岭庵 座落于云居山南麓,瑶田寺西侧,为一民居式寺宇,现仅有尼一人常住。
南阳寺 座落于白云公路二公里路碑南偏西约二百二十米处。开基祖师及创建时间失载。清干嘉年间,香火较旺,霁月、雨林诸禅师先后于此执掌法席。而后延续至解放后五十年代,香火不断。「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毁,现为一民居,有比丘尼二人常住奉守香火。
茶庵 座落于关房旧址附近。开基祖师及创建时间均失载。寺亦早废,现仅存部分地基可见。
崇福寺 座落于白云公路五公里路碑东北侧,即八间房附近。距真如寺常住约二十二里。创建时间及开基祖师均已失载,寺亦早毁,现仅存部分寺基石。
西泉寺 座落于蛟村附近,距真如寺常住约十三里。创建时间及开基祖师均已失载,寺亦早毁,现仅存部分寺基。
曲云庵 座落于今木坑附近。开基祖师及创建时间失载。现有二尼常住于此,奉守香火。
颉庵 座落于仰天塘,即颛愚和尚塔附近。相传系当年为侍奉颛愚和尚塔之香火而建,早已毁坏,现已无迹可寻。
附:原有现无考寺、庵名 龙溪寺 关房 姜庵 休庵 金铃寺 宝盖寺 塔前庵 惠泉庵 罗葡庵 斗田庵 山塘庵 蛟头庵 光隐寺 龙护引 邓家寺 花庵 上庵 下庵 青萝庵 云居庵 地藏庵冷水庵 寿樟庵 维摩庵 果树庵 梅子庵 石湖庵 听云庵 须弥庵 佛祖庵 亘福庵 兴隆庵 九溪院 木坑庵 游龙庵 方广舍。
第三章 全山塔墓
为纂修山志,近年对全山塔墓进行了一次勘察,发现现存历代祖师塔墓有近百座,大多因风化或其它因素所致而被损毁,其中有四十余座经真如寺常住加以修复,面貌一新。全山塔墓大多集中建筑于真如禅寺常住附近,唯有上方庵西南侧有十余座相聚而建,成一塔林,目前业经修葺,貌复原状,蔚为壮观。
道容禅师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约二百米处袈裟峰山脚下。居学道禅师塔前方偏西约
塔座西向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厚度零点
有面积约一百二十平方米长方形塔院,系花岗石块敷面。南北两端各有一径出入。塔院前方有高二点
塔院后侧有高二点
道膺禅师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侧约一百五
有长二
罗汉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南侧,约二百五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组成。塔基为厚度零点一米,边长分别是零点二米、零点二五米、零点三米正八面体块层叠砌而成。塔身为高一点二米、直径零点八米直圆柱体。塔顶高零点五米,为净瓶形造型,下垫厚零点一米,莲花办造型盖檐。
有半圆形塔坪,系花岗石块敷面。坪周有敞口式高一点
心印禅师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约二百三
塔座北向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塔外覆有高
心空禅师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约三百五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塔外覆盖有亭阁式,麻石仿木结构,六角攒尖顶塔亭。壹局
亭外有两层半圆形塔坪,均有花岗石块敷面,两层塔坪之间,有四级花岗石台阶相连。上层塔坪面积约二十平方米,下层塔坪面积约十五平方米。
塔前方约
宋建普同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侧约一百五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有二层,下一层为厚度零点
宋建高僧普同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侧约一百五,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共由七层组成。自下而上,第一层为高零点
喇嘛塔(1) 座落于龙珠峰西侧山麓,居砖瓦窑遗址约二十米处,距真如寺常住约一点五里。建造时间失考,现己部分毁损。据释一诚和尚等回忆,五十年代此塔街保存完好,高达五米多。文化大革命中遭人挖开,在地宫内发现藏传佛教所用的铜铃、转轮及佛菩萨像等珍贵文物十余件。八十年代初,真如寺常住将散落残留的塔顶等垒叠部分复原。
喇嘛塔座北朝南,系红麻石结构,由三层组合而成的塔。最上一层为高零点
在此塔旧址附近可见由条形红麻石敷面的长方形塔坪,面积约十八平方米。但敷面红麻石也多有毁损之处可见。
喇嘛塔(2) 座落于尼姑山东南侧山麓,距真如寺常住约二点五里。建造时间失考。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秀极禅师塔 座落于云居山南麓,即瑶田寺西南侧约二里处。距真如寺常住约二十五里。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5年)建造,现有部分遭毁。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由厚度均零点
明贤禅师塔 座落于内蛇山南麓,即居砖瓦窑旧址西北侧约一百二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因山体滑波所致,现在塔的下半部分已为泥土淹埋,仅有高约零点
颛愚和尚全身法塔 座落于仰天塘东北侧约三百五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自下而上可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厚度均零点
圭璋和尚塔 座落于颛愚和尚塔塔坪的第五层西南端,居颛愚和尚塔西南侧约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下而上共有六层组成。第一层为厚度均零点
味白禅师塔 座落于外龟山南麓,即钵盂桥东北侧约二百二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塔坪后半周有高一点
惠翁和尚塔 座落于北向登山大道云关寺旧址北侧山麓,离大道约.一百六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但已有部分敷石遭撬毁。塔坪后半周有高一点
木本禅师塔 座落于真如寺外侧西南方约四百米处山脚下,即茶叶地之南侧外沿处。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建造,「文化大革命」中遭毁,公元一九八四年由真如寺常住加以修葺复原。
塔座南朝北,系花岗石结构。自下而上,共由七层组成。第一层为由厚度均零点
有二层塔坪,均有花岗石条块敷面。第一层在下前方,呈倒梯形,面积约六平方米。第二层为半圆形,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塔矗立于其中央。第一层塔坪的两斜边上有高
海目禅师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袈裟峰山麓皋向,眶真如寺常住约三百五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零点
有敞口半圆花岗石块敷面塔坪,面积约二十平方米。敞口宽约
明一禅师塔 座落于白云公路11公椿东北侧约三
塔座西向东,系花岗石结构,分为基、身、顶三部分,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有敞口半圆条形花岗石块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前方敞口约
觉明禅师塔 座落于祗树堂禅寺外东北侧约三百米处山丽,与湛修禅师塔相隔约
塔座东向西,系花岗石结构,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零点
有半圆敞口式塔坪,系条形花岗石块敷面,面积十二平方米。敞口宽
云庵禅师塔 座落于外龟山南麓,即钵盂桥东北侧约二百三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原有半圆形花岗石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坪的隆半周沿原有高一点
无伪与品方二禅师合葬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方,关房旧址西北侧约二百五
塔座东南朝西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六平方米。坪周俊半沿有高一点
元宗禅师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约三百五
塔座北向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零点
德胤禅师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后西北侧,约二里处竹林中。居燕雷和尚塔西南侧约十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由厚度均零点零
有敞口半圆形塔坪,地面敷有条形花岗石块,面积约九平方米。敞口宽
燕雷和尚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后西北侧,约二里处竹林中,居奎章禅师塔东北侧约十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前方有宽
庆传和尚塔 座落于刘家坪上方庵西南侧,约一百五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由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水泥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塔坪后半周有高一点
清维禅师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方,关房旧址南侧山麓九
佛染禅师塔 座落于祇树堂禅寺外东南侧约二百五
塔座东朝西,系花岗石结构,分为基、身、顶三部分。塔基由厚度均零点
有敞口六边形花岗石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前方敞口宽
济乘禅师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方,关房旧址西南侧约一百米处山麓,与清维禅师塔相隔约十
有半圆条形花岗石块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坪周有敞口式高为一点二米花岗石块砌成护墙。敞口宽一点五米,前方有花岗石台阶五级,两侧各有高一点五米莲蕾造型顶石柱一根。塔后正中护墙上嵌有高一点六米、宽一点二米碑龛,龛顶现已遭毁。顶下第一层嵌有长零点六米、高零点三米横条形青石碑,上镌隶【今古流芳】四字。第二层中间嵌有高一点四米、宽零点八米青石碑,上镌「黄道侃撰《济乘禅师塔碑志序》」。左右两侧各嵌有高零点八米,宽零点三米青石碑一块。右侧碑上镌有《济乘禅师自撰辞世偈》,左侧碑上镌有廖希卓撰《济乘禅师塔碑铭》。塔前一米处,置有长一点二米、宽零点四米、高零点八米石供案。
清纪禅师塔 座落于祗树堂禅寺外东北侧七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分为顶、身、基三部分。塔基为厚度零点
有敞口半圆条形花岗石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前方敞口宽
得杰禅师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方,关房旧址西南侧约一百米处山麓。距济乘禅师塔南侧约
塔已毁坏,仅可见所残留的边长约零点
文庵和尚塔 座落于同安寺后西北侧,约二百一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由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坪周后半沿有高一点
湛修禅师塔 座落于祇树堂禅寺外东北侧约三百米处山麓,与广意广诵禅师塔相距约十
塔座东向西,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零点
有半圆形敞口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系块形花岗石敷面。敞口宽
映明禅师塔 座落于小云门寺外西南侧,约一百五
塔座西向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四层正八面体块层叠而成。体块厚度均零点
塔矗立于低于地表面约零点
戒显和尚全身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侧约一百五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零点
有三层塔坪,均有花岗石块敷面。最下一层为长
正方禅师塔 座落于马咀石附近青龙山形黄蛇出洞处,离祥瑞庵旧基约二百米,距真如寺常住约十三里。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建造。现在塔已遭毁。
从所留塔基及碑翕残迹看,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现仅存高零点
祇树堂三祖师塔 系轮生、正生、清寅三禅师合葬塔,座落于祗树堂禅寺西北侧约二百米处竹林中。离广意广诵禅师合葬塔东南侧约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五平方米。坪的后半周有半圆形花岗石护墙,最高处为一点
赓意广诵禅师塔 座落于祇树堂禅寺外东北侧约三百米处山麓,距真如寺常住约十里。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后于「文化大革命」中遭毁,公元一九八四年由真如寺常住加以葺修复原。
塔座东向西,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零点
有边长约
密云禅师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方,关房旧址西北侧约二百五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坪周后半沿有高一点
丽中和尚塔 座落于刘家坪上方庵西南侧约一百五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水泥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坪周有高一点
汀云禅师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方,关房旧址西南侧约一百米山麓,居济乘禅师塔东北侧约
塔现已大部分遭毁,连其旧基都荡然无存。原有塔坪及其周沿所建护墙也大多倒场在地。仅存中央所嵌高
惠能老和尚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方,关房旧址西北侧约二百五
塔座东朝西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坪。周后半沿有高一点
佩璋璜禅师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后方龙珠峰南麓,距虚云和尚纪念堂东北侧约五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五平方米。前方左右端均有花岗石台阶五级。塔坪后半周有高一点
浮中和尚墓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方,关房旧址西北侧约二百五
塔座东南朝西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可分为二部分,下半部分系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坪周后半沿有高一点
沐云禅师塔 座落于祗树堂禅寺西北侧约二百五
塔座东向西,系花岗石结构,分为基、身、顶三部分。塔基为厚零点
有敞口半圆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坪之地面有条形花岗石块敷面,有的已遭毁坏。坪周有高一点
绍远禅师塔 座落于北向登山大道十八湾东侧山麓离大道约二百米,距真如寺常住约十三里。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建,「文化大革命」中遭毁,公元一九八四年真如寺常住加以修葺复原。
塔座东向西,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咸塔基为厚度零点
古鉴和尚塔 座落于刘家坪上方庵西南侧,约一百五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系三块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水泥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坪周有高一点二米砖砌水泥敷面护墙。塔后正中护墙内嵌有高零点八米,宽零点三米青石碑一块。碑上镌有竖列楷体,【清代李瑞麟撰《古鉴和尚墓志铭》】。字迹端庄遒劲,清晰可读。
古镇禅师塔 座落于刘家坪上方庵西南侧约一百五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水泥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坪周有高一点
大法禅师塔 座落于刘家坪上方庵西南侧,约一百五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水泥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塔周有敞口式高一点
如艮禅师寿藏塔 座落于刘家坪上方庵西南侧,约一百五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由二分叠合而成,上半部分为高零点
有圆形水泥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塔坪后半周有拱圆形花岗石护墙,其拱高一点
清曰老和尚塔 座落于南阳寺后山东南侧,约一百二十米处山麓,距真如寺常任约二十三里。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建造
塔座西北朝东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塔坪前沿正前方有宽一点
静忠老和尚塔 座落于岩前寺旧基西南侧,约二百三
塔座西向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由高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塔坪俊半周沿有高一点
学道禅师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约二百米处袈裟峰山脚下,居道容禅师塔后西南侧约
塔座西向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霁月和尚塔 座落于白云公路二里碑南侧约二百五
塔座西向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塔坪后半同有半圆形花岗石护墙,其最高处有一点
况雷禅师塔 座落于南阳寺后西北侧,约一百二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坪周后沿有高一点
雨林禅师墓 座落于南阳寺后西北侧,约一百二
塔座西向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法灯、溪白、朴野三禅师合葬塔 座落于八间房栖传寺旧基后西北侧山岗,居辉敦暨佛忍二禅师合葬身塔东南侧共护墙为邻,距真如寺常住约二十二里。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建造。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由厚度零点
有半圆形条花岗石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坪固有敞口式,高一点
辉教暨佛忍二禅师合葬身塔 座落于八间房楼传寺旧址后西北侧山岗,居智广大和尚塔东南侧,共一护墙为邻。距真如寺常住约二十二里。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建造,现有部分已遭毁。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均高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的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但其中央已被撬开,可见深约一点
如渭禅师塔 座落于同安寺后西北侧,约二百一
塔现已遭毁,倒落在地。仅存半圆形塔坪后半沿的部分花岗石护墙。嵌在塔后方正中处高一点
智广大和尚墓 座落于八间房栖传寺旧基西北侧后山岗,与辉教暨佛忍二禅师合葬身塔西北侧护墙为邻。距真如寺常住约二十二里。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建造,现有部分遭毁。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条花岗石块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坪固有高一点
胜葵老和尚塔 座落于八间房栖传寺旧址后西北侧山岗,居时集禅师寿塔东南侧约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上半部分为厚度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坪周后沿有高一点
时集禅师寿塔 座落于八间房栖传寺旧基后西北侧山岗,居法灯、溪白、朴野三禅师合葬塔东南侧,共一护墙为邻。距真如寺常住约二十二里。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建造,现有部分已遭毁。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六平方米,但敷面多已遭毁。特别是在坪中央已被掘一深约二点
,
雄寿禅师塔 座落于刘家坪上方庵西南侧,约一百五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水泥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坪周后半圈有高一点
英有大和尚塔 座落于慧云庵旧基后东北侧,约三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由高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坪周后半沿有高一点
本旭和尚塔 座落于刘家坪上方庵西南侧,约一百五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由二部分组成,下半部分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水泥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塔坪后半周有半圆拱形花岗石护墙,最高处一点
雄庆禅师塔 座落于刘家坪上方庵西南侧,约一百五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由二部分叠合而成,上半部分为厚度零点
有半圆形水泥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坪的后半固有圆拱形花岗石护墙,其拱高约一点
浮中和尚塔 座落于北向登山大道十八湾西侧,约一百五十米处山麓西向,居密云禅师塔上方约十五米,距真如寺常住约十二里。始建时间失考,现存有较显著的清代建筑特征。
塔现已被人为毁坏,但从所存部分还可以看出,塔座西向东,为花岗石结构。塔顶、塔身均散落于地。塔顶高零点
有敞口式半圆形花岗石块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五平方米。坪周有拱圆形,高一点
本坊老和尚墓 座落于小云门寺西南侧外,约二百二
系一土堆盖墓,墓长约二点
高贤塔 座落于仰天塘东北侧,约二百二十
塔座北向南,花岗石结构,系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明佚名僧塔 座落于仰天塘东北侧,约二百二
高僧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约一百五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共可分为五层。从下而上,第一层为匣一度零点
普同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约一百五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共可分为五层。自下而上,第一层为高零点
钝木和尚塔 座落于仰天塘东南侧约
塔座东南朝西北,系花岗石结构,计由五层组成。自下而上,第一层为高零点
有两层花岗石块敷面塔坪。上一层为半圆形,面积约九平方米。下一层在上一层之正前方,呈长方形,面积约六平方米。上一层塔坪后半周有高约零点
密云禅师塔 座落于北向登山大道十八湾西侧,约一百五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系三块厚度均零点
有敞口半圆形塔坪,有花岗石块敷面。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坪周有高一点
蕴谷禅师暨憇遐禅师寿墓 座落于八间房遗址东南侧约一百二
塔座南朝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塔坪,留有条形花岗石块敷面之残迹,大多已遭毁。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塔前
都管和尚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约三百五
塔久已遭毁,仅存高一点
佛定禅师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方,关房旧址南侧山麓近百米处,即居清维禅师塔前方约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分为顶、身、基三部分。塔基由厚度为零点
有花岗石块敷面六边形塔坪,面积约六平方米。坪周有敞口式高
希孟禅师塔 座落于北向登山大道十八湾北侧山麓,离大道约一百五
塔已遭毁,仅见厚零点
介川禅师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后龙珠峰东麓,距真如寺常住约二百二
塔座西向东,系花岗石结构。分基、身、顶三部分。塔基为高零点
克乘禅师塔 座落于无伪与品方二禅师合葬塔塔院西北端。建造时间失考。
塔座东南朝西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光照禅师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约四百五
塔现遭毁,仅留高零点
月亭元禅师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约三百二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零点
有两层半拱圆形塔坪。均有条形花岗石块敷面。上层面积为九平方米,下层面积为六平方米。
佚名祖师塔(—) 座落于慧云庵旧基后东北侧,约二十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二层塔坪,均用花岗石块敷面。下一层为外向梯形,面积约六平方米。其正前方有花岗石台阶三级。上一层为正六边形,面积约十二平方米。塔矗立于此层之中央。塔坪后半周沿有高一点
佚名祖师塔(二) 座落于南阳寺后山东南侧,约一百二
塔座西向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米,但敷面花岗石块多已遭损。坪周后半沿留有几段高一点
佚名祖师塔(三) 座落于南阳寺后山东南侧,约一百二
塔座西向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现在塔顶、塔身均已遭毁,唯见由厚度均零点
有较为明显的半圆形花岗石敷面的塔坪痕迹,面积约十二平方米。但敷面花岗石块多已遭毁。从现存情况看,建造时曾于坪周后半沿建高一点
佚名祖师塔(四) 座落于南阳寺后西南侧约一百二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由上、下两部分重叠而成,上一部分为高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条块敷面塔坪,面积约九平方米。坪沿后半周有高一点
佚名祖师塔(五) 座落于外龟山南麓,即钵盂桥东北侧约一二百一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均零点
有半圆形花岗石敷面塔坪,面积约十二平方米,但大多已遭毁。塔坪后半周有高一点
佚名祖师塔天(六) 座落于真如寺外东北侧,约三百五十米处苹果地中,居心空禅师塔东北侧约十米。建造时间失考。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零点
有圆形塔坪的痕迹,但敷面石块大多已遭毁坏,仅可见散落石片。塔坪面积约六平方米。
佚名祖师塔(七)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侧约一百五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可分为七层。由下而上,第一层为厚度零点
佚名祖师塔(八)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北侧约一百五
塔座西朝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共二层,底层为厚度零点
佚名祖师塔(九) 座落于北向登山大道南段钵盂桥西北侧约十
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本分为四层,第一至三层为厚度均零点
塔前约零点
虚云老和尚舍利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东南侧约一百五十米处,即海会塔塔院南端之海会塔平顶上,距真如寺常住约一里。初建于公元一九五九年冬月,「文化大革命」中遭毁,重建于公元一九八二年秋。
塔系花岗石结构,座南朝北,外覆盖有塔亭。全塔由基、身、顶三大部分组合而成。塔基可分为七层,第一至五层为厚度零点
塔亭为公元一九八六年所建,系花岗石结构,底部有高
亭外有以海会塔之平顶而成塔坪,面积约六十平方米。塔亭正中木门两侧各立青田寿石精雕石狮一只。狮高零点
海会塔 座落于赵州关外西南侧,约一百二
塔座南朝北,系平顶大跨间式花岗石结构。高二点
塔正面有一正门,高
悟源和尚塔 座落赵州关内,真如寺常住外东南侧苹果地中,距真如寺常住约二百二
有敞口圆形塔坪,系条形花岗石块敷面,面积约二十平方米。敞口宽一点
性福和尚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西北侧内龟山东北麓竹林中,距真如寺常住约二里。公元一九八六年建造。
塔座西向东,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零点
有二层花岗石块敷面正六边形塔坪。下层面积约四十平方米。上层面积约十二平方米。
朗耀和尚塔 座落于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约三百一
塔坐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厚度零点
有二层六边形塔坪,均有花岗石块敷面。上一层面积十四平方米,下一层面积约六平方米。上一层有半圆形高一点
海灯法师舍利塔 坐落于明月湖侧将军塔山南麓,距朗耀和尚塔前方约二
塔座北向南,系藏式花岗石结构,由塔基、塔肩、塔身、 塔顶四部分组合而成。塔基为高一点
第四章 文物 法器
文物 法器 有着千年历史的真如禅寺,原收藏有较丰富的文物。但由于历次动荡,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这些文物大多遭毁。现在所存仅为当时个别僧人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来的,以及近年出土的一些文物,计有:
1,南宋时期的铜盆一只,口径四十公分二局八点八公分,底径二十五公分。
2,南宋时期铜镜二面。其一为葵花边菱形,直径十四公分,铸有「湖州真石家L字样。其二为方形,边长十六点分。
3,龙泉葵口碟三只,口径十六点二公分,高三点五公分,
4,铜质甘露瓶二只。其一较大,瓶高三十五公分。其一稍小,仅高十公分。
5,龙泉钵一只,口径十点四公分,圈柱七点二公分,口边和圈柱包有铜边。
6,瓷质龙泉盒一只,盖为伏莲形,盒身为仰莲状,造型优美,制作精巧。此盒口径为十公分,通高十公分。
7,铜铸护法神二尊,均高十二点五公分。铜铸护法童子三尊,均高八、九公分。
8,铜质万字炉一只,口径十一公分,高八公分。
9,铜质舍利盒一只,上有彩釉,盖内镌有【大明宣德年制】一字样。直径十二公分,高四点五公分。
10,影青炉一只。侈口,口沿下饰有一道凸弦纹。腹部微鼓,饰有印棱线。腹下饰有三道弦纹。足呈盘口喇叭状,釉下及底,有开片。口径十点五公分,底径七公分,高十一点四公分。
11,影青瓷罂一只。唇口,圜形底,口沿下有三道凹弦纹。内外均上釉,器身饰有划花旋涡纹。口径十三点二公分,底径三点二公分,最大腹径十三点六公分,高九点四公分。
12,影青钵一只。敞口,折肩。内外通体施釉。口径二十二点三公分,底径七公分,高九点七公分。
13,青瓷盏一只。敞口,圈足,内外施青绿釉。器心刻有团菊纹,外壁亦饰有斜条花办纹。口径十一点四公分,底径三点三公分,高五点二公分。
14,纹胎瓷盆一只。口沿平折,敞口,斜弧壁,平底。口沿下以黄、褐二色瓷土揉揑成似流云、烈火图案。口径二十八点二公分,底径十八点四公分,高六公分。
15,钱盏托一只。敛口,鼓腹,高圈足。中空,腹部镂有如意纹空花四朶。盏盘呈八办莲花式。口径五点七公分,盘径十四点四公分,底径三点三公分,高五点二公分。
巨型香炉 置放于大雄宝殿前站台正中,系生铁铸成,高约一点二米,内口最大直径约一点五米。外观呈鼓形。其外侧面上铸有「真如禅寺」、【住持一诚都监达定暨四众弟子同铸】【佛历三千零十三年丙寅岁仲秋 公元一九八六年永修农机厂造】等字样。另外,在炉身上制有莲花图案与对称的两鼎形提耳。炉脚为三虎头脚造型。
万年宝鼎 置放于大雄宝殿前丹墀正中,面对韦殿,系生铁所铸。高约五点五米。自上而下,共分为五层。第一层为鼎顶,由净瓶宝物造型端,与其下所垫仿宫殿式弯戗脊攒尖六边形盖檐组合而成。每个檐头下方各系一小型响铃。第二层为直径零点八米,高零点五米镂空格花造型直圆柱体。第三层为边长约零点四米,仿宫殿式弯饿脊攒尖龙首造型盖垫。每一龙首下方均挂有小型响铃一只。第四层为直径约零点八米,镂空灵格造型直圆柱体。其上外侧面有八根竖列小方柱。其中四根铸有「祖国统—」「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第五层为图形镂空外附护杆套缸。缸底左右两侧各有二局零点五米空心鼎身。第六层为直径约一点五米,圆底鼓形缸。其外侧铸有【真如禅寺】、「万年宝鼎」【苏州民丰铸】。缸底有三只高零点五米虎头造型鼎脚。整个鼎矗立于边长约零点四米,高零点五米正六面体莲花墩上。
大钟 有二,一置于方丈宣廊下,一悬于钟楼正梁之上。系生铁铸成,高约二米,底部直径约一点七米。钟面上分别铸有「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卐佛曰增辉」、「卐法轮常转」、「卐风调雨顺」、「卐国泰民安」、「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伽啰帝耶娑婆诃」、「唵嘛呢叭弥吽」、「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南无大乘妙法莲花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及「佛历三千零九年岁次壬戌吉月制 云居山真如寺住持晤源暨四众弟子同建」、「公元一九八二年江西永修县农具厂铸造」等字样。另一铜钟系公元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制。
千僧锅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用生铁所铸。高达一点四米,上口直径约二米,另有宽零点零五米平沿。呈倒馒头形。现已出现多处破损,无法使用。置于斋堂前天井内,供人观赏。
附 真如禅寺藏经楼藏书要目
大藏经 《英文版》 一套
《汉文版》 一套
大方广佛华严经
《明永乐七年正月十五日 血书版》 一套
房山石经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影印本兰》 三册
第五章 农禅生活
自唐宪宗元和初年道容禅师开山建寺以来,如法修持,农禅并重就是云居山真如禅寺的一贯家风。
当年,道容禅师就是以其处于高山之峰顶而却地平如掌,湖澄如镜,峦岫环列如屏障,而于此治基建寺。至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S83年》,道膺禅师应请来主此山,僧众云集,奉行二日不作, 一日不食L之风规,寺院大兴、声名远播。宋绍兴年间法如禅师执掌法席,在一次上堂所说法语之中,将寺中农禅家风做了形象的描述.【且道十二时中向甚么处安身立命——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明正统初年,真如禅寺尚有庄田四十八处,拥有田产四百七十亩。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瑶田庄六十七亩、黄韶庄二十九亩,塘庵庄三十一亩,学背珑庄四十二亩,木桶庄三十九亩。而后到明神宗万历年间,诸缘洪断和尚来山,闭关三载,率众「垦劈荆基,诛茅缚屋」。三年之内,砌起长达数百丈的「罗汉垣」。同时,「深泥田里好相聚,拽耙鞭牛真快活」。「泥水平如掌面同,拈起禾茎次第插,宽狭横竖须合中」。(《插田歌》)自此以,至公元一九五三年,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资料多已散佚。
公元一九五三年秋,当代禅宗泰斗虚云云老和尚登上云居山,住锡真如禅寺。当年就立即着手组织僧人在坚持如法修持的同时,率领他们投身于农林生产和复修重建寺宇的劳作之中。而后,虽然曾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影响,真如禅寺的农禅生活一度中断。但在此之前后,真如禅寺的农禅生活一贯极为严谨。
丛林组织 作为千年以来禅宗最胜道场之一的真如禅寺, 一贯按照佛律祖规和国家法律进行管理,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常住管理制度。方丈统理全寺管理大权,四大班首协助方丈主持佛事活动,诱导后学。八大执事,各司其职,有职有权。如有重大事情,则由方丈召集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共同协商解决,以国法佛规为准绳,赏罚分明。即使方丈于常住规矩有过失,也要按情节轻重予以处分。执事人员的升降,则依照选贤任能的原则,每年农历正月通过【请职】,不断更新和充实管理人员,完善丛林组织。
禅修制度 真如禅寺侩众的禅修,遵照佛规祖制, 一贯坚持每日早晚功课,用餐过堂,晚饭后坐四支香。每月初一、十五布萨诵戒,以求禅戒并进。到岁末冬月,每年如期起禅七。是时,僧众向方丈和尚告过「生死假」后,即不出坡,不上殿,放下万缘,端心正念,从早上四点到午夜十二点,不出禅堂,专心参禅,以七七为期。平日,对初发心的人则必到禅堂听开示,练腿子,参话头,为参加冬天的禅七做准备,打基础。而且,早从五十年代开始,真如禅寺都坚持在平日,有总住众三分之一以上的僧人,终年在禅堂坐长香,精修深进。
生产管理 自公元一九五三年秋,虚云老和尚移驻云居山真如禅寺的当天晚上,就与释性福共同召集寺中僧众开会,安排执事,明确农禅生产由方丈及副寺释果一具体管理。到第二年春,即呈文永修县人民政府请求成立【真如禅寺僧伽农场】,不久即获准。【真如禅寺僧伽农场】设农林生产与建筑两个队,僧人则视各人技术之所长,分别归入各队,进行生产。农林生产队主要从事垦荒辟地,种植水稻与其它杂粮、蔬菜。同时,造林营林,采摘加工茶叶,伐木砍竹。建筑队则主要进行寺院的修复重建工程。这两个生产队均设有正副队长,及若干个生产小组长,进行管理。
到公元一九五七年秋,经多方协商,原「真如禅寺僧伽农场」挂靠于当时的「国营云山垦殖场」,成为该场建制之一的「僧伽生产大队」,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同时,保证集体宗教活动和个人修持的自由进行。在「僧伽生产大队」之中,起初仍为农林生产与建筑两生产队。到公元一九五八年,又增设副业生产队,专事植树绿化,砍山烧木炭,采摘和制作茶叶等项任务。当时,每个生产队都设有队长和指导员,先后由释广贤、 一诚、达静等人担任。僧众参加生产,实行工分制。 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僧伽生产大队】即告解体。
公元一九八一年,通过落实宗教政策,恢复真如禅寺为宗教活动场所。同年年底,经寺中僧众联名呈文请求永修县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真如禅寺僧伽林场】:十二月二十五日,永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达永政办发(1981年第)三十八号】文件,予以同意。仍保持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林场内设置农业队、林业队和蔬菜组。经营管理上「以粮为主,力求全面发展」。仍实行工分制,计分付酬。各队、组相应设有队长、组长,具体进行管理。公元一九八—:年,【真如禅寺僧伽林场】开始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即「分工管理,责任到人,以田定产,多劳多得,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公元一九八四年,【真如禅寺僧伽林场】又试验实行包产计酬制。公元一九八五年,即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真如禅寺僧伽林场」各队之中,仍设队长,分别由释融忠、悯德、法慧等担任。整个林场的农林生产由融忠总负责。公元一九八六年,真如禅寺僧伽林场的农业生产由知产师释悯德负责管理,具体安排各项生产任务的实施完成。同时,经寺庙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综合几年来实行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为进一步深入推广实施联产计酬、多劳多得的原则,同时也为更好地提高僧众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又采用年初签订「承包责任合同」,秋收后分配兑现的具体做法。另外,明确规定后勤人员的分配,采用与农林队中中等劳力计酬原则。公元一九八七年,真如禅寺僧伽林场的生产事项具体仍由知产师悯德负责。公元一九八八年改由释印喜负责。
田产山林 从历史上看,真如禅寺所拥有的田产山林颇为可观。但由于资料的散佚,现在难于看到其全貌。自公元一九五三年,虚云老和尚移锡云居山真如禅寺以后,率众僧刀耕火种,用牛犂锄挖的方式,开垦田地。公元一九五四年夏收时,已开垦出旱地十余亩,水田六十余亩。到公元一九五六年年底,真如禅寺已拥有水田一百八十余亩,旱地七十余亩。公元一九六五年,真如禅寺所拥有的水田计二百零五亩,旱地近八十亩,山林数千亩。「文化大革命」初期,真如禅寺所拥有的田产山林,全部悉为云山垦殖场所接管。到公元一九八一年,通过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分批从云山垦殖场划回田产山林。到公元一九八四年,已划回水田一百四十余亩,旱地近八十亩。同时,经永修县人民政府核准颁发山林权证的山林,则包括钵盂山、明月湖畔青龙山、仰天窝、五老峰、刘家坪分水岭、三角关、千牛岭、穿凹山、明月坳、白虎壁、罗汉塔山、夜合山、龙脉山、袈裟峰、杉树山、弥勒坑竹山、内龟山、宝树仑、铁梁桥山等处,总计面积三千六百余亩,其中杉木达七百八十余亩,茅竹六百一十余亩,黄山松二百二十余亩,折杉四十余亩,茶叶近百亩,其余的则为杂灌木。
生产成果 公元一九五四年夏,即收到稻谷数百斤,红薯等杂粮千余斤,当即解决了寺中侩众的部分口粮问题。公元一九五六年,真如禅寺所收获到的稻谷四万五千多斤,杂粮两万六千多斤。同时,年内僧众还采摘制做茶叶数百斤,砍竹伐木,加工竹木制品、采集银杏、制做笋干等的收入也很为可观。到公元一九八二年,恢复组建的真如禅寺僧伽林场一就收获了稻谷近五万斤,茶叶七百余斤,马铃薯近万斤,红豆七百多斤,蔬菜近万斤。公元一九八三年,【真如禅寺僧伽林场】由于改进了生产技术,添置新的农机具,提高了生产力,这年所收获的稻谷多达六万余斤,蔬菜近二万斤。其它的如茶叶、红尘乓马铃薯等也都增产增收。同时,年内僧众砍伐竹木,其中茅竹计一万多根,杉木二百多立方米,小杉木一百三十立方米。全年总收入达四万余元。而以后的几年,生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各种收获多有增加。到公元一九八七年,所收获稻谷达七万余斤,红小豆、茶叶、马铃薯等也收成不错,全年寺中生产总收入达七万余元,粮食、蔬菜等的自给有余。
僧人生活 真如禅寺僧众的生活,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公元一九五三年以前的情况已不可考。但从公元一九五三年至今的近四十年来的情况来看,自虚云老和尚以后的历任住持和尚,率众严格要求,守制循规,按照丛林制度生活,僧众威仪整肃。当初,寺中僧众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五十年代初期,由于连年水旱灾害,山下买粮十分困难,而山上新开垦的田地肥力不足,地瘠产量低,寺中粮食很是紧张,僧众多以红薯等杂粮合煮为食。而后,到公元一九五七年,寺中所收稻谷基本上可以满足僧众口粮之需,僧众的生活方得以逐步改善。到公元一九八二年以后,僧众的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仅从僧众的衣单发放即可见一斑。五十年代初期每人每月仅二至三元.六十年代实行农业生产收入分红制后,除衣单外,每个僧人每年另可分得数十元奖金。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寺院僧众在农林业生产方面,推行承包责任制,在每月按常规发放一定的衣单外,到年底个人与常住团按照承包责任制进行兑现发给一定数量的奖金。寺中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僧人的生活条件才有进一步的改善.
僧职佛事 云居山真如禅寺自古就注重按照佛律祖规和国家法律进行管理,有着较为完整齐全的丛林组织和常住管理制度。解放以后,在沿用传统的方丈、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侩职管理的同时,又辅之以寺务管理委员会的方式民主管理。
自唐宪宗元和年间道容禅师开山以来,后有其弟子全庆、全海相继主寺,前后长达七十余年之久。洞山良价禅师法嗣道膺禅师于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应邀来山主持法席,倡导曹洞宗风,近三十年。道膺示寂之后,其徒道简继主法席。道简对道膺之法门契悟精深,履践明验,天下宗之。再继者为道膺的另一弟子怀岳达空禅师。而后,则有怀满、德缘、智深等陆续主寺,弘扬曹洞宗风。
入宋以后,清凉大眼法嗣清锡禅师、道齐禅师,及继后的义能、慧震、契环等禅师主持真如禅寺,于此弘演法眼一派禅风。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云门第五世佛印了元禅师来山住持。于其前后充任住持的晚舜、自宝、守仪等人,均为云门法嗣。
而后,再主真如禅寺法席的则多为临济宗人,他们之中著名的有仗锡、元佑、高庵、圆悟、宗振、法如、顽庵、普云、蓬庵、梵琮、如山、 一翁、郎庵、掩室、呆庵等禅师。
自明至清,先后膺任真如禅寺方丈的诸缘洪断、常慧味白、颛愚观衡、方融、晦山戒显、燕雷元鹏、明熙等禅师大德.
进入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净尘禅师来山主席。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净尘禅师退居,昌桂禅师继任住持。民国十四年,昌桂禅师离山,复由净尘禅师再主真如禅寺法席。
公元一九五三年秋,虚云老和尚移锡云居山真如禅寺。当天晚上,虚云老和尚和释性福召集侩众开会,安排职事。确定释性福为住持,释直纯为监院(未任),释果一为副监院。而后逐步健全四大班首与八大执事等僧职。公元一九五六年,性福和尚退居,释海灯继任方丈。第二年秋,海灯和尚因故告长假离山,复由释性福为方丈,一直到公元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为止。
自公元一九五三年,到公元一九六六年,历任监院之职的先后有释直纯(未任)、果一、常慧、果戒、悟源、慈藏、果妙、智慧、印开、朗耀等人。
公元一九八一年四月,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释悟源率僧众回到真如禅寺。即于五月二日举行职事会议,明确释悟源为方丈,释朗耀为首座和尚、代都监。释体元、释达定为监院,释一诚为知客。到公元一九八二年元月,经中共江西省永修县委统战部批准,成立真如禅寺寺务管理委员会,方丈悟源和尚为主任委员,首座和尚释朗耀为副主任委员。达定、性天、一诚、慧通、灵意等人为委员。年内,寺中职事安排仍以释悟源为方丈,朗耀为都监,达定为监院,印慈为座元和尚,一诚为知客,慧通为僧值,灵意为副寺,自寿为知产,会明、定乐等为首座和尚。公元一九八三年,晤源和尚圆寂之后,释朗耀继任方丈。同时,安排释体光为西堂,释定才、释修定等为后堂,释达定为西堂兼监院,释一诚为西堂兼大知客,灵意为西堂兼副寺,释慧通为西堂兼僧值,释性天为西堂兼维那,释藏志为书记代知客,释融忠为书记代知产,释觉明为书记代知产。公元一九八四年,真如禅寺僧众职事安排,释朗耀为方丈,释本智为首座,释达定为西堂兼都监监院,释一诚为西堂兼知众监修:释照禅为后堂兼副寺监衣钵,释腾松为后堂兼寮元。释妙一、本量、宽克、宏法、戒定、仁智、寂祥、素禅、妙真、智泉、广智、法宽、演宗、觉修、海澄、严明、大兴、慧悟等为书记,其中释妙一代典座,释戒定代知产、释寂祥代知山,释素禅代司库,释妙真代维那。
公元一九八五年,朗耀和尚圆寂后,释一诚升座膺任方丈。释融忠为堂主兼僧值,释慧通为西堂兼知客,释仁光、大兴、悟醒为书记,其中仁光兼银钱副寺、大兴代寮元。年中,寺中职事又做调整,释一诚仍为方丈,释达定为都监监院,妙真、仁光为堂主大师,妙真兼维那,仁光兼副寺。融觉悯德、本意、严明、明道、纯愿、海音、道华、体光等为书记,其中悯德兼知产、融觉兼知客、体光为知众、海音兼僧值、融忠兼维那、严明兼财会副寺、本意兼银钱副寺、纯愿兼管库师。同年十一月,复经中共永修县委统战部批准,真如禅寺成立新的寺庙管理委员会,由释一诚、释达定、释灵意、释慧通、释性天、释仁光、释悯德等九人组成,释一诚为主任委员。
公元一九八六年,真如禅寺例行僧众请职事,释一诚为方丈和尚,释达定为都监监院兼库房,释仁光为副寺,灵意负责办公室,释慧通、融觉为知客。
公元一九八七年元月,真如禅寺例行僧众请职事,释一诚为方丈,释达定为都监,融忠为堂主兼副监院,释正智为后堂。释明道、养乘、照荣、悟智、演畅、指戒、衍静为书记,其中明道兼副寺,养乘兼代知产、照荣兼代维那,悟智兼内副寺,演畅兼二知客,释指戒兼三知客。
重大佛事活动 公元一九五五年秋,起初虚云老和尚拟为云居山未受具足戒者传授【三坛大戒】消息漏出,求戒者蜂拥而至,多至四、五百人。由于当时环境及其它方面的原因,虚云老和尚在真如禅寺开设「自誓受戒方便」法门。在把外地来历不明者全部劝说下山之后,于同年十一月十七日,由虚云和尚亲自担任传戒沙门,性福和尚为羯摩阿阇黎,清源律师为教授阿阇黎,释果一、朗耀、悟源、福海、定乐、智修、满觉等为尊证阿阇黎,释慧静等为引礼师,为留在山上的百余名戒子传授【三坛大戒】。
公元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三日(阴历),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真如禅寺茅蓬内圆寂。七天后,即同月十九日荼吡。参加仪式的有专程自北京而来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江西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健民,以及来自海内外各地的四众弟子数百人。开窑时得舍利子百余粒。二十四日,骨灰奉安于云居山海会塔。
公元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六日,由真如禅寺方丈悟源和尚主持,在赵州关外云居山【海会塔】前,隆重举行「沩仰第八世上虚下云老和尚舍利塔」落成开光法会。江西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处长董剑波、中共九江市委统战部桂部长、朱科长、中共永修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张治淦等,以及专程赶来的香港大屿山宝林寺方丈圣一法师、广州光孝寺首座和尚本智法师等海内外四众弟子一百七十余人参加。
公元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至二十七日,由真如禅寺住持悟源和尚为传戒沙门,首座和尚朗耀为羯摩阿阇黎,西堂大师慧静法师为教授阿阇黎,释密参、全来等为尊证阿阇黎,戒期十八天,为四百五十馀名四众弟子传授戒法。
公元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释一诚膺任真如禅寺方丈典礼】隆重举行。江西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处长董剑波和徐伟如、中共九江市委统战部桂部长、中共永修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张治淦等,以及专程前来庆贺的香港大屿山宝莲寺方丈圣一和尚、江西庐山东林寺方丈果一和尚等海内外四众弟子数百人参加。
公元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四日(阴历九月初—),至十一月一日(阴历九月十九日),由真如禅寺住持一诚和尚为传戒沙门,香港大屿山宝莲寺方丈圣一和尚为羯摩阿阇黎,广州光孝寺首座和尚本智法师为教授阿阇黎,真如禅寺监院达定法师等为尊证阿阇黎,永修县同安寺住持慧参和尚等为引礼师,在真如禅寺内为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名求戒者传授【三坛大戒】。传戒法会于九月一日(阴历)进堂,初八日授沙弥、沙弥尼戒,十三至十五日授比丘、比丘尼戒,九月十八日授菩萨戒。十九日授戒圆满。
公元一九八七年为「国际和平年」,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为响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六届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出的「关于全国各宗教举行和平祈祷」的号召,由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真如禅寺住持一诚和尚主持,来自真如禅寺、瑶田寺、云门寺、圆通寺等永修县二十七座寺庙僧尼七十余人,在真如禅寺大雄宝殿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公元一九八七年十月,「真如禅寺大雄宝殿佛像开光法会」隆重举行。法会由真如禅寺方丈一诚和尚主持,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部长杨永峰、江西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处长董剑波、江西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衷崇本、中共永修县委书记馀占祥、中共永修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张治淦等,以及专程前来祝贺的香港大屿山宝林寺住持衍济和尚、香港大屿山宝莲寺住持圣一和尚、广东乳源县云门大觉禅寺住持佛源和尚、广州无着庵住持宽净和尚,湖南南岳山南台寺方丈宝谈和尚、福建福州雪峰寺住持海灯和尚、江苏扬州高曼寺德林和尚、江西庐山东林寺住持果一和尚、江西青原山净居禅寺住持照禅和尚等海内外诸名山大剎的高僧长老到会祝贺。此外,中国佛教学院教授虞愚先生、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长沙岳麓山岳麓寺住持博明和尚、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等特地寄赠了贺联字画等礼品。近千名海内外四众弟子前来随喜,法会隆重,充满法喜。
公元一九八九年二月初二日,由真如禅寺住持一诚大和尚主持,本寺全体僧众举行「班禅大师示寂回向法会」。衷心祈祷班禅大师灵童早日转世,乘愿再来。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云居山新誌 第二编 名胜志 第一章 名胜古迹 第二章 寺院建筑